当前位置:首页 > 党群工作 > 专题专栏 >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
他是坚强的,无论是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,还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,他都勇往直前;
他是惶恐的,地质勘查板块缺失“70后”,注定了他在不久的未来必须担起重任。
黄理善,1985年生,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。凭着精湛技术和追逐有色金属梦的执着,他给看不到的地下空间做“CT”,专注于寻找深部和隐伏矿体(攻深找盲),建立了特有的矿山深部矿和盲矿地球物理方法找矿理论、技术体系,练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勘探本领。
首战用我,用我必胜
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,黄理善始终站在野外工作的最前线,几乎走遍了中国内地的全部省份和地区,在60多个矿山开展过地球物理探测工作,完成60多个地球物理找矿或科研项目。“首战用我,用我必胜”,是他工作的风格。
2015年,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某铅锌矿山的探矿工作陷入困境,在近一年的钻探工作中,企业没有发现有意义的矿体,生产眼看就要中断。当年9月,矿山企业的负责人找到了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,公司领导安排黄理善负责该项目。他接到任务后,心里压力很大,因为当时一个钻孔的花费就将近100万元,如果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结果不准,给出异常的位置钻孔施工没有见到矿,不仅会浪费矿山企业的经费,还对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。但是,面对困难,黄理善没有找借口退缩,他开始收集矿山相关资料,深入研究矿山的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,与矿山技术负责人一起讨论找矿思路和方案。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,黄理善认为该矿山的深部和边部仍存在矿体,最后决定对整个矿山开展激电扫面,然后针对扫面得出的结果开展深部探测,寻找深部矿体。
9月的伊犁下起了白雪,项目组顶着严寒,经过近2个月艰辛的野外勘探和研究,在矿区的西北部深度300~350米的地方,发现了让人振奋的高值异常,并建议矿山开展深部钻探进行揭露。实施的验证钻孔在深331~349米见到厚度约18米的铜锌矿体,之后开展的4个钻孔均见到了品位可观的工业矿体,缓解了矿山生产的压力,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
奋战昆仑高原,书写找矿华章
在参与过的找矿项目中,黄理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新疆南部的西昆仑山上。
西昆仑,即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脉西段,号称生命禁区,平均海拔5000米,地形复杂,交通极度不便,严寒缺氧,气候条件极其恶劣,除了野生动物,几乎见不到人影。但是,西昆仑山蕴藏着丰富的铅锌矿、稀有金属和铁矿等矿产资源,是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战略要地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为加大西部矿产资源开发,推动南疆经济发展,国家科技部设立“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”——南疆三地州优势矿产预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,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主要参加单位,工作地点就在新疆南部的西昆仑。
2015年7月,项目组一行10人从新疆喀什的叶城县出发,往南沿着219国道进入西昆仑山。一路上,道路极其险峻,极端恶劣天气和地质灾害频发。经过数日跋涉,项目组到达甜水海工作区,住进了一个兵站,这里海拔已经到了4900米。队员们住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,夜晚寒风夹着沙子吹得窗户呼呼作响,在空间有限的房间里,缺氧更严重,队员们有头痛的、有腹泻的......虽然如此,队员们没有被高原反应打倒,都坚持了下来。
战胜高原反应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的工作中,到处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。在海拔5000~6000米极度缺氧的环境下,每走一步路都要大口地喘气,但他们还背着设备和样品,艰辛程度可想而知。一次,他们由于陷车,在山里走了20公里寻求救援,干粮和水都没有了,差点丢掉了性命。在跑地质线路时,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……
面对艰苦的环境,项目组没有退缩,2015~2017年,经过3年的坚持,他们圆满完成了项目,为祖国提供了一批找矿靶区。
由于工作成果显著,公司获得了2018~2020年的新疆“十三五”科技计划项目,黄理善和他的团队在西昆仑山上又奋战了3年,继续书写壮丽的找矿篇章。
成绩属于过去,奋斗赢得未来
“我很喜欢地球物理勘探,地球物理方法在找矿工作中作用非常大。要了解地球物理、用好地球物理,少走找矿弯路,降低找矿成本。”黄理善说。
截至目前,黄理善负责或参与的找矿项目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等奖8项、二等奖3项,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。2015年,他成为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“科技骨干”。
2022年,他主持1项新疆科技厅的重大专项专题,2项中国有色集团公司科研项目。他和他的团队,脚踏实地,将一直奋战在找矿前线。